長者資訊平台——護老者必備的護老資訊
如何評估腦退化過程及速度?認識腦退化症症狀、成因及治療方法
腦退化症,又稱認知障礙症,是影響記憶、思考及行為的疾病,隨著病情進展,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會逐漸下降。腦退化的過程及速度因個人體質、生活習慣及遺傳因素而異,但早期辨識症狀有助延緩病情惡化。本文將探討腦退化症成因、常見症狀及其發展階段,分析影響腦退化速度的因素,並介紹現有的腦退化治療方法,幫助患者及照顧者更全面理解腦退化症。香港腦退化症的發病率與未來趨勢
根據香港的醫療統計,腦退化症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,特別是在 65 歲以上的長者中較為普遍。根據一項政策研究的數據,本港約有 10 萬名腦退化症患者,而預計至 2039 年,香港將有超過 30 萬名腦退化症患者。
根據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的數據,本港每 10 名 70 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 1 名患者,85 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三分一。隨著社會老齡化,腦退化症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,不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構成挑戰,亦對他們的家人和照顧者帶來沉重負擔。
腦退化症症狀
腦退化症的症狀通常由輕微記憶力減退開始,而患者的認知功能、判斷力及行為模式亦會逐漸受到影響。
- 記憶力減退: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,例如要做的工作和約定的時間。
- 語言及溝通困難:表達能力下降,難以找到合適的詞語,甚至無法構造完整句子,影響日常溝通。
- 時間與方向感混亂:患者可能無法辨識日期、時間,甚至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,不記得回家的路徑。
- 判斷力與計算能力下降:金錢概念變得模糊,例如無法處理找贖或理解賬單內容,甚至在危急情況下無法作出正確決策。
- 行為與情緒變化:容易焦慮、煩躁,情緒起伏不定,部分患者甚至變得多疑或拒絕與人交流。
- 缺乏主動性與個性變化: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,變得被動,不願參與社交活動,個性可能變得冷漠或過度依賴他人。
腦退化症成因及種類
腦退化症的成因主要與腦細胞的病變、血管問題、遺傳因素及患者的健康狀況有關。腦退化症的種類包括:
1. 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)
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腦退化症種類,佔所有病例的 50% 至 75%。目前確切成因未明,但研究顯示,患者的腦部會積聚異常蛋白質,形成「沉澱物」,影響神經元之間的訊息傳遞,令患者記憶力逐漸衰退、思考能力下降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能力。
2.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(Vascular Dementia)
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第二常見的腦退化症,與腦部血管疾病有關。多次小型腦中風或血管阻塞會導致腦細胞因缺氧而受損,令患者的認知功能逐步退化。而每次中風後,患者的能力會明顯退步。
3. 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(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)
此類腦退化症與路易氏體(Lewy bodies)有關,這些異常蛋白質會影響腦神經細胞的功能,並導致腦細胞死亡。主要特徵包括出現幻覺、混亂、集中力下降,以及與柏金遜症相似的顫抖及行動遲緩。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成因暫時未明。
4. 額顳葉認知障礙症(Frontotemporal Dementia)
這種腦退化症主要影響大腦的額葉和顳葉,這些區域負責管理行為、情緒和語言功能。患者一般會在 40 至 60 歲之間發病,而主要症狀包括行為衝動、社交能力下降、個性轉變,甚至失去語言能力。與阿茲海默症不同,這類患者的記憶力可能在早期保持完好,但行為和語言能力的退化更為明顯。目前這種腦退化症成因仍未完全確定,但有部分案例與遺傳因素有關。
5. 其他成因
除了上述幾種主要類型,其他因素亦可能引發腦退化症,包括腦部創傷或腫瘤、腦積水、病毒感染、精神健康問題、藥物或酒精影響等。
腦退化過程、分期及速度
腦退化症的過程一般分為初期、中期和晚期,隨著病情惡化,患者的認知能力、行為模式及生活自理能力會逐步下降。以下表格概述腦退化症的不同階段及其症狀變化:
階段 | 初期(第 1-3 年): 症狀輕微,容易被忽略 |
中期(第 3-8 年): 日常生活處理能力逐漸下降 |
晚期(第 8-10 年): 患者幾乎無法自理,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|
記憶力 | 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,如物品擺放位置、約會時間 | 記憶力進一步減退,開始難以辨認熟悉的人與事 | 記憶嚴重喪失,可能無法辨識親友,甚至不記得自己是誰 |
方向感與時間感 | 偶爾迷路,特別是在不熟悉的地方 |
在熟悉的環境中也可能迷路,對時間概念模糊 | 完全無法辨識時間與空間 |
語言能力 | 語言表達能力下降,偶爾找不到合適的詞語 | 說話內容變少,表達不清楚,理解能力下降 | 喪失語言能力,無法表達需求 |
判斷力 | 做決定變得困難,處理金錢時出錯 | 無法處理日常事務,例如支付帳單或做家務 | 完全喪失判斷能力,需要全日看護 |
行為與情緒 | 情緒起伏較大,容易焦慮或煩躁 | 可能出現妄想、多疑,甚至對照顧者產生敵意 | 情緒變得遲鈍或消極,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|
行動能力 | 行動尚可,但活動量減少,較少外出 | 行走困難,容易跌倒,可能需輔助工具 | 無法自行站立或行走,長期臥床 |
生活自理 | 可能偶爾忘記洗澡、更換衣物 | 需他人協助處理個人衛生,可能出現失禁的情況 | 生活完全無法自理,需全面照顧 |
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時間範圍僅供參考,實際腦退化症狀的進展速度可能因人而異。
腦退化症治療方法
目前,腦退化症尚未有治療方法,但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,可減輕症狀、延緩病情發展,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。
藥物治療
藥物治療主要針對阿茲海默症、血管性認知障礙症、額顳葉認知障礙症及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症狀。目標是改善認知功能、減輕行為與精神症狀,並延緩病情惡化。
1. 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(ChEI)
這類藥物能提高大腦內乙醯膽鹼(acetylcholine)的含量,有助維持神經元間的訊息傳遞,適用於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。常見藥物包括:多奈哌齊(Donepezil)、加蘭他敏(Galantamine)及利伐斯的明(Rivastigmine)。這些藥物可減緩認知能力下降、改善行為問題,但效果有限,並可能引起嘔吐和腹瀉等副作用。
2. 麩胺酸受體拮抗劑(NMDA Receptor Antagonist)
美金剛(Memantine)適用於中度至重度阿茲海默症,可幫助穩定患者的認知與功能,改善精神症狀。美金剛可單獨使用或與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合併治療,但可能引起嗜睡、頭暈和頭痛。
3. 針對行為和精神症狀的藥物
部分腦退化症患者可能出現焦慮、抑鬱、妄想、幻覺或失眠等症狀,醫生可能會處方抗抑鬱藥和安眠藥等。這類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,以避免造成副作用。
非藥物治療
除了藥物,非藥物治療方法在腦退化症的管理中同樣重要,特別是針對改善患者生活質素、延緩腦退化速度,並減輕照顧者的壓力。
1. 認知刺激治療(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,CST)
認知刺激治療是一種經過證實的非藥物治療方式,透過遊戲、故事討論、解決問題等方式,幫助患者維持語言能力、記憶力和社交互動能力。
2. 現實導向療法(Reality Orientation Therapy,ROT)
現實導向療法透過提醒日期、時間、環境信息,幫助患者維持現實感,減少迷失與混亂,適用於輕度至中度腦退化症患者。
3. 其他治療方法
腦退化症的治療方法亦包括音樂治療和藝術治療。音樂治療有助穩定情緒、減少焦慮與抑鬱,特別對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(DLB)及額顳葉認知障礙症(FTD)患者有幫助。而藝術治療可幫助患者表達情緒,減少行為問題。
腦退化症能預防嗎?
雖然我們無法完全避免腦退化症,但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,可減少患病風險並延緩腦退化過程。規律運動有助維持腦部功能,建議每週星期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例如快走、游泳或瑜伽,可促進血液循環並增加腦部的血流量,從而減慢腦退化速度。此外,穩定血壓與血糖有助維持腦部健康,可減少中風與糖尿病帶來的影響,透過健康飲食和定期檢查,可進一步降低患上腦退化症的風險。
研究顯示聽力受損可能影響大腦的運作,亦會增加記憶力衰退的風險,因此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查,並在需要時使用助聽器。吸煙與過量飲酒會影響血管健康,增加患上腦退化的風險,建議減少這些習慣,讓大腦維持健康的狀態。此外,均衡飲食能維持神經細胞功能,而充足的睡眠則能幫助整理記憶與促進大腦細胞的修復,有助維持大腦的長期健康。
為腦退化症患者提供家居護理服務
以上了解腦退化症過程、成因與治療方法,而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維持腦部健康,並減慢腦退化速度。如果家中長者已經出現腦退化症狀,專業護理將能提供更全面的照顧。長者家提供家居護理服務,為有腦退化症的長者提供全面照顧。如需進一步了解服務詳情,歡迎與我們聯絡。